城市规划应该重视让城市与雨水和谐相处
如今,北京正在建设许多郊野公园、水面和恢复湿地,开始重视“留住雨水”的问题,这对于一座庞大的城市来说非常必要。收集雨水有四大作用:节约自来水;减少城市排水压力;补充已被开采过度的地下水;改变地表水环境,改善生态环境。
今年5月以来,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多个省(区、市),都遭受了特大暴雨和洪灾的侵袭。根据国家防总7月13日发布的数据,全国26个省(区、市)累计洪涝受灾人口已达9610万。
据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,8月4日至5日,东北大部将出现新一轮较强降雨过程。吉林省数个城市已出现停水、蔬菜供应困难等问题。
严峻的洪涝灾害考验中国城市,我们的城市又该如何应对?今年74岁的水利专家、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延恺,在家中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。
中国青年报:大家总觉得洪涝灾害都是江河造成的,暴雨怎么也会频繁引发洪灾?
刘延恺:我国南方相当一部分的洪涝灾害,是因江河的超标准洪水造成。但近年来,一些没有江河洪水问题的城市,却频发暴雨洪涝,这是城市化带来的城市型洪水问题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城市内部的暴雨洪水灾害,必须引起重视。
城市型洪水之所以频发,就是因为我们城市发展太快了。有的城市大量地填湖建房,盖河修路,侵占行洪河滩,修建硬化广场……我们在城市建设中,忽略了湖泊、湿地的蓄水调节作用,以及河道的行洪调蓄作用。原来大面积的透水地面被建筑物、沥青、混凝土等不透水材料覆盖,阻断了雨水渗入地下的通道。雨水在光滑硬地面上,会很快形成径流,排水系统来不及排除,就会造成道路积水或淹涝灾害。另外,我们现在城市暴雨多,也跟城市硬化地面过多造成城市“热岛效应”,引发城市集中暴雨有关。
中国青年报: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城市内涝问题呢?
刘延恺:合理规划至关重要。不是说有快速交通、高楼大厦就可以了,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水的问题。现在很多地方喜欢把房子修在河滩,甚至河道里,讲究什么景观建筑。有的北方城市,由于干旱少雨,河道多年断流。为了景观、旅游,投巨资在河道的低水河槽里面,防渗蓄水、制造湿地景观,建河滩休闲场所,将来一旦发大水,会很危险。这种规划都是因为没有防灾意识造成的。事实上,城市水安全才是宜居城市最基本的要素。
如今,北京正在建设许多郊野公园、水面和恢复湿地,开始重视“留住雨水”的问题,这对于一座庞大的城市来说非常必要。城市规划必须重视人口与水资源的关系,必须重视城市建设与雨水的关系。城市规划应该更强调,让城市如何与雨水和谐相处。关系处理好了,城市暴雨洪水内涝问题才会逐渐得到解决。
现在城市人口这么多,将来水怎么解决?前几年,北京人口还只有1000多万时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就只有不到300立方米了。据说现在加上外来人口,北京人口逼近2000万,这样一来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恐怕不到200立方米了。如果再不采取节制措施,城市发展可能产生问题。
中国青年报:这么多城市发生内涝,有人认为是我们排水管道的标准已经过时了。
刘延恺:解决城市内涝不能只靠加大排水或扩建排水系统。城市不断发展,硬化地面不断增多,一味提高城市内部排水标准肯定不行,因为城市内部的排水,还需要通过很长距离的城市外部河道排到海里面去。你知道扩宽外部河道需要占多少土地,拆迁多少民居,花费多少投资吗!
我认为,现有的地下排水管道无需扩大。现在需要的是,转变城市排水理念。如果把北京奥运公园、奥运场馆建设中的经验借鉴过来,采取“雨污分流”和“留住雨水”的办法,问题就可迎刃而解。
我建议,实施雨污分流,在现有排水系统中,通过增加多种“蓄、渗、滞、留”雨水的措施,以补充现有排水系统能力的不足。这样做对城市而言,总体投资是经济的,也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。这在国外已有先例。
中国青年报:具体怎么做呢?
刘延恺: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,我们总觉得雨水特别讨厌,一排了之,这绝对是过时的。对于雨水,要有渗、有蓄、有滞、有排,具体做法包括修透水地面、地下蓄水池、地表蓄水池、下凹式绿地、人工湿地等设施。
举个例子,奥运公园内的草坪全部建成下凹式绿地,直接收集雨水回渗地下。园内广场、道路全部采用透水地面。园区中部的下沉花园下面,设置了7000立方米的雨洪调节池。经过渗、蓄、调、控的综合作用,基本做到了20年一遇暴雨径流的水量在园内全部消纳,不给园外城市区域增加排水负担。拦蓄和渗透的雨水,保证了全园的生态环境和水景观用水,基本上消除了暴雨成灾的隐患,雨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%。
中国青年报:谁来做这个事?
刘延恺:全民要有这个意识,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。像日本东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凡是建设收集雨水设施、场馆地下修建蓄雨池的,政府给予50%的资金补贴。
北京从2000年起与德国合作,搞了6个示范区,搞得都非常好。比如水务局双紫园小区,已经成了一个典型。雨水可以透过这个小区地面,收集在一个800立方米的水池子里。这些水在处理后可用于洗车、消防,还可以做喷泉、造水景。记得2004年7月10日,北京的一场大雨,让这个小区外的北洼路积了一米深的水,但在小区内,一点积水都没有。
概括起来,收集雨水有四大作用:节约自来水;减少城市排水压力;补充已被开采过度的地下水;改变地表水环境,改善生态环境。
中国青年报:感觉我们城市更关心地上的部分,对地下怎么样很少关注。
刘延恺:因为我们相对缺少对城市水问题的重视。你看现在很多搞水利的人才,都在管大江大河,城市这块管得少。
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建设,一定要重视三块地方:一是地下交通,地铁;二是蓄滞雨水的地方;三是地下停车场。对于雨水,我们修一个大点的储存水装置,就可以解决排水的问题。现在建大楼,就应该先修地下蓄水池,再修地下停车场,再盖楼。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、灌溉,可以节省大量自来水。
现在人们收集雨水,都是从节水角度,而不是从防洪角度看的。不管怎么说,今年的内涝,可能会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,想办法解决存储雨水的问题。如果说,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的基础设施,我认为,配套建有“蓄、渗、滞、留”设施的城市排水系统,则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更重要的基础设施。